你是帶狀疱疹高危險群嗎?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原因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復發[4],症狀包括:身體單側紅腫發癢、神經痛、起水泡[7]等,根據研究,約三分之一的人會在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8]

得過的人更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研究發現最快可能兩個月後就會復發帶狀疱疹[9]。很多民眾常誤以為水痘或皮蛇好了就代表病毒完全消失,但病毒其實會潛伏在我們的神經節中,無法被免疫系統完全消滅,等哪一天我們有了年紀,或是抵抗力變弱時,它就會沿著神經節跑出來作怪[10]

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
50歲以上帶狀疱疹發生率在50歲以上急遽增加[11]
曾感染過水痘或帶狀疱疹者得過的人更是高風險,研究發現最快可能兩個月後就會復發帶狀疱疹[9]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者高程度的心理壓力會增加帶狀疱疹風險[12]
慢性病患(如: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族群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都比一般人多二到四成 [13]
COVID-19 確診者大於50歲成人確診COVID-19後,帶狀疱疹風險增加 [14]
免疫不全者帶狀疱疹在免疫不全的病患中有較高的發生率 [15]
帶狀疱疹特徵

身體部位後遺症大不同

皮疹症狀痊癒後可能產生持續數月至數年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3],長期的嚴重疼痛恐導致精神症狀與憂鬱症。後遺症還可能對多個身體部位造成影響,如眼部帶狀疱疹影響多達25%的帶狀疱疹病患,臉部的顱神經可能受損,導致視力下降顏面神經也可能損害,造成臉部癱瘓[4],[16]。此外,也有機率發生心血管與腦血管事件[17]

身體部位後遺症大不同

規律作息

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是預防帶狀疱疹的重要措施。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降低感染風險。適當的休息也有助於紓解壓力,減少身體疲勞。

帶狀疱疹者應規律作息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進行傳染,直接接觸皮疹水泡中的液體吸入來自水泡的病毒顆粒都可能感染病毒[18]。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帶狀疱疹的一種方法。勤洗手、避免接觸已感染病毒的物品以及避免碰觸或搔抓紅疹等兆處[18],都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

帶狀疱疹者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調節生活壓力

生活壓力太大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是誘發潛藏於神經系統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原因之一,適當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保持快樂是最好的特效藥,快去尋找屬於你的獨門秘方吧![12],[19]

帶狀疱疹者應調節生活壓力

營養均衡

助於免疫力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離子皆可適當補充。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與降低帶狀疱疹風險間有所關聯;60歲以上者若能適量攝取鐵質,也可能降低風險[20]。水果中如奇異果、柑橘類或蔬菜中的青花菜、甜椒皆蘊含豐富的維生素C;堅果類則是獲取鋅和鐵的良好來源。「食」佔人類生活的大宗,天然食補才是王道!

 
帶狀疱疹者應營養均衡

預防勝於治療

發生帶狀疱疹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睡眠、心情和工作[5],[21],而對於併發症的治療往往受限且不如預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的病患可能須併用三環抗憂鬱劑、外用劑、類鴉片藥物[4],但仍只有14%PHN病患對治療感到滿意[2],[22]。鑑於找不到絕佳的治療方式,我們更應從預防做起,例如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儘量降低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等提升免疫力。另外,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已知對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有防禦力的方式[6]

帶狀疱疹者打疫苗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98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2. Johnson RW, et al. BMC Med. 2010;8:37.
3. Mallick-Searle T, et al. J Multidiscip Healthc. 2016;9:447-454.
4. Harpaz R, et al.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e;57(RR-5):1-30.
5. Lukas K, et al. Z Gesundh Wiss. 2012;20(4):441-451.
6. http://www.cdc.gov/vaccines/vpd/shingles/public/shingrix/index.html (Accessed Aug 2023)
7. https://www.cdc.gov/shingles/hcp/clinical-overview.html (Accessed Aug 2023)
8. Lin YH, et al. Vaccine. 2010;28(5):1217-20.
9. Shiraki K,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7;4(1):ofx007.
10. Gershon AA,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15;1:15016.
11. Hales CM, et al.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4;63(33):729-31.
12. Schmidt SAJ,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185(1):130-138.
13. Marra F,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7(1):ofaa005.
14. Bhavsar A,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2;9(5):ofac118.
15. Chen SY, et al. Infection. 2014;42(2):325-34.
16. Tsau PW, et al. J Clin Med. 2020;9(4):946.
17. Erskine N, et al. PLoS One. 2017;12(7):e0181565.
18. https://www.cdc.gov/shingles/about/transmission.html (Accessed Aug 2023)
19. Rahangdale RR, et al. Can J Microbiol. 2022;68(5):303-314.
20. Chen JY, et al. Popul Health Manag. 2012;15(6):391-7.

21. Curran D, et al. BMC Infect Dis. 2018;18(1):496.
22. Oster G, et al. J Pain. 2005;6(6):356-63.

This website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NP-TW-HZU-WCNT-230008 | Date of preparation: Aug 2023
請立即諮詢醫師,了解更多疾病相關資訊

內容目錄

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