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23, 2024 | 相關學習
帶狀疱疹全解析:皮蛇會傳染嗎?症狀、治療及預防方式一次告訴你!
為什麼會長皮蛇?揭露帶狀疱疹形成原因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疾病,俗稱「皮蛇」,大部分都是小時候曾長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會使病毒潛伏在神經系統中,免疫力下降時可能再次活化,引發帶狀疱疹[2]。水痘雖然痊癒,病毒卻仍隱藏在神經系統,隨年齡增長、或是等到免疫力下降,發生帶狀疱疹的可能性也跟著上升[3]。
帶狀疱疹主要症狀有哪些?初期時該如何發現?
其實,帶狀疱疹前驅症狀並不明顯,反而有點像輕微感冒,起初可能很難察覺,不容易馬上診斷出來。數天後,皮疹及水泡最常會出現在身體的一側或臉部,一開始會有股「灼燒、酸麻感、刺痛感」,隨病程演進痛感會逐漸加重[3]:
1.前驅症狀:在皮疹出現前數天[5]
- 局部神經疼痛、發癢,皮疹可能尚未發生。
- 對強光敏感,有畏光反應。
- 不適感:可能會感到疲勞、頭痛等不適症狀。
2.初期症狀:[5]
- 皮疹:最常見於軀幹上,通常不會跨越身體的中線,引起皮膚疼痛、發癢,或者有刺痛感。
- 水泡聚集:皮疹會逐漸成為水泡聚集,新的水泡在3-5天內持續形成,接著皮疹逐漸乾燥並結痂。
3.皮疹結痂後狀況:皮疹通常會在2-4週內痊癒,但可能出現[5] :
- 永久性皮膚變色。
- 疤痕。
帶狀疱疹發作除了會引起灼痛、刺痛的皮疹及水泡,留下皮膚疤痕,還可能引發身體各部位的併發症[3]!
點擊此篇文章,進一步探索帶狀疱疹所有症狀和各種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潛在的健康威脅:深入了解帶狀疱疹症狀與10種可能的併發症
▲帶狀疱疹最常見於一至兩個相鄰的皮節出現皮疹。這種皮疹常出現在軀幹上的一個胸椎皮節區域,或者在臉部,通常不會跨越身體的中線。
同場加映
如何治療帶狀疱疹?常見治療方式一覽
帶狀疱疹的治療目標是以緩解疼痛、加速皮疹痊癒以及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為主,患者若在發病後的72小時內接受抗病毒治療,可明顯縮短症狀持續的時間[7],若錯過這個黃金期,治療效果則會受到限制,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變得至關重要。帶狀疱疹通常在2-4週內即可痊癒[6]。
帶狀疱疹的一般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病毒藥、止痛藥,以及局部外用藥物等,有助於緩解疼痛並促進康復。在治療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保持個人衛生,以免感染傷口。[4]
想詳細了解帶狀疱疹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有哪些?請參考此篇文章,掌握完整資訊!➔➔擊退帶狀疱疹:診斷與治療完整指南
哪些人是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
許多人認為帶狀疱疹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事實上,50歲以上與免疫力低下族群等都屬於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3]。
會長皮蛇最主要風險因素是「年齡老化」[3],除了年齡之外,下列族群也可能會引發帶狀疱疹風險:
1. 50歲以上:帶狀疱疹發生率在50歲以上急遽增加。[3]
2. 曾感染過帶狀疱疹者:得過的人更是高風險,研究發現帶狀疱疹的復發率比初次出現的機率高[23],且最快可能兩個月後就會復發帶狀疱疹。[9]
3.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者:疲勞或是高程度的心理壓力會增加帶狀疱疹風險。[10],[21]
4. 慢性病患:三高[22]、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族群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11]
5. COVID-19確診者:50歲以上成人確診COVID-19後,帶狀疱疹風險將增加。[12]
6. 免疫不全者:帶狀疱疹在免疫不全的病患中有較高的發生率。[13]
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帶狀疱疹的發生風險,這些族群更需注意和預防帶狀疱疹。
我們該如何預防帶狀疱疹?
你知道嗎?當得帶狀疱疹將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睡眠、心情和工作[15],[18],而對於併發症的治療往往受限且不如預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的病患可能須併用三環抗憂鬱劑、外用劑、類鴉片藥物[3],但仍只有14%的PHN病患對治療感到滿意[7],[19]。所以我們更應該從預防做起,預防勝於治療!
以下是目前主要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
1. 維持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皆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降低感染風險。
2.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直接接觸皮疹水泡中的液體或吸入來自水泡的病毒顆粒都可能感染病毒。勤洗手、避免接觸已感染病毒的物品等,都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率。[3],[5]
3. 調節生活壓力:壓力太大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是誘發潛藏於神經系統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原因之一,適當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10],[16]
4. 攝取均衡營養:助於免疫力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離子皆可適當補充。60歲以上者若能適量攝取鐵質,也可能降低風險[17]。水果中如奇異果、柑橘類或蔬菜中的青花菜、甜椒皆蘊含豐富的維生素C[20];堅果類則是獲取鋅和鐵的良好來源[14]。
5. 接種疫苗: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已知對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有防禦力的方式[3],可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是否需要施打疫苗。
同場加映
積極預防是關鍵,若曾得過帶狀疱疹恐會再發作!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指出,高達99.5%的年長成人體內攜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3]。另外患有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增加帶狀疱疹的風險[4],[11],[13]。現今,除了提升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外,避免帶狀疱疹復發,適時接種疫苗可及早預防,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了解更多帶狀疱疹相關資訊!
以自身所在地,尋找鄰近的家庭醫師諮詢了解➔➔全台家庭醫師一覽表
積極預防帶狀疱疹、諮詢醫師降低風險,切勿以身試痛!
參考來源
1. Pamphlet on Vac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2023;1-28
2. Gershon AA;Nature reviews;2015;1
3. Harpaz R;MMWR;2008;57;1-30
4. Saguil A, et al. Am Fam Physician. 2017;96(10):656-663.
5. CDC;2020;1-1;Clinical Overview of Herpes Zoster (Shingles)
6. Weaver BA. J Am Osteopath Assoc. 2009;109(6 Suppl 2):S2-6
7. Johnson RW, et al. BMC Med. 2010;8:37.
8. Hales CM, et al.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4;63(33):729-31.
9. Shiraki K,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7;4(1):ofx007
10. Schmidt SAJ,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185(1):130-138.
11. Marra F,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7(1):ofaa005.
12. Bhavsar A,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2;9(5):ofac118.
13. Chen SY, et al. Infection. 2014;42(2):325-34.
14. Gonçalves B;Foods;2023;12;1-19
15. Lukas K, et al. Z Gesundh Wiss.2012;20(4):441-451.
16. Rahangdale RR, et al. Can JMicrobiol. 2022;68(5):303-314.
17. Chen JY, et al. Popul Health Manag.2012;15(6):391-7.
18. Curran D, et al.BMC Infect Dis. 2018;18(1):496.
19. Oster G, et al. J Pain. 2005;6(6):356-63.
20. Abstract PMC8392841;Reang J;Biomolecules;2021;11;1-32
21. Chung WS;Medicine;2016;95;1-6
22. Joesoef RM;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12;87;961-7
23. Kim YJ;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19;34;1-10
NP-TW-HZU-WCNT-230026 | Date of preparation: Dec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